省區歷史

 

(香港)

 

2021年

位於聖羅撒學校八樓的中華聖母小團體正式結束。同時在沙田排頭村的聖方濟小團體正式成立。

2019年

  1. 沙田聖體小團體(Corpus Christi)重新組合,為有興趣本會修道生活的女青年提供體驗及陪伴的機會。

  2. 重新研究於沙田排頭村成立新團體。

2018年

一直在慈雲山肩負著與社會貧苦的兄弟姊妹在一起,並參與聖文德堂區的牧民工作的亞松大小團體,基於樓宇結構問題而結束了。該團體的修女亦因應修會的調配而分派到不同團體,繼續本會的福傳使命。

2016年

菲律賓Varsity肩負培育初學的任務於2016年結束,並轉變成為亞洲培育中心,專責接待前來學習英文的本會修女們,並提供一個語景讓她們更有效地學習。

2011年

愛明會院及聖羅撒學校重建完畢,並於2012年一月祝聖。愛明會院仍肩負著協調修會在港澳區的事務,並繼續接待過路修女及在校內作見證。為配合修會的路向,沙田聖言小團體正式於2011年結束了初學院在香港的任務,並於菲律賓Varsity重新建立,命名聖若瑟初學院,直至2016年。

2009年

2001年位於香港島的臨恩小團體結束。同年,修會派四位修女於九龍建立中華聖母小團體,其後於2004年遷往柴灣,繼續為該的堂區與社區服務。

2001年

2009年,聖羅撒學校及愛明會院由於樓宇結構關係,開始原址重建工程,預計2011年完成。重建期間,聖羅撒學校暫於坪石一間暫借學校繼續上課,而愛明會院的修女則分別調往港澳不同的會院。
修會在香港由五十年代開始,從事不同的傳教事業,初期集中於教育事業,後期發展至堂區、教會及社區牧民工作至今。今天香港區共有五個團體,分別肩負香港教區的傳教事業,讓基督的光,以瑪利亞和方濟的精神,繼續燃點下去

1997年

1997年,聖體小團體(Corpus Christi)成立。

1985年

1985年聖言小團體成為準初學院。1987年遷進別一所較大的房舍,可容納十多人。1994年中國省一分為二,聖言小團體便成為港澳區的初學院。

1982年

1982年,梨木樹斯德望小團體的修女們隨著修會的調派,未有於梨木樹政府屋村明愛中心工作,故結束了此團體。此團體早於1978或1979年離開梨木樹遷往土瓜灣。

1981年

1981年,本會創立了兩個小團體,分別是臨恩小團體(Incarnation – Kennedy Town)和天主之母省會院(Mater Dei)。前者位於港島區,四位修女分別服務於不同的社區及牧民工作。後者則為了交通及修院行政方便起見,將原在澳門附於聖嘉辣會院的省中心遷往香港,會址設在愛明會院內。

1976年

1976年,本會修女在香港共設立了三個小團體,為回應梵二大公會議改革的創舉。這三個小團體分別是沙田聖言小團體(Verbum Dei-Shatin)、梨木樹斯德望小團體(St. Stephen’s – Lei Muk Shue)及慈雲山小團體。

1958年

1958年,本會修女接辦了海星小學,由愛明會院的兩位修女投身學校工作。於1992年結束。

1964年,聖方濟會院(馬鞍山)(St. François du Port, Ma On Shan)應方濟會神父之請而在馬鞍山碼頭建立,主要為山下的居民開設一個診所兼留產所,後來亦開設了幼稚園。會院也是因為居民的遷離而於1986年結束在馬鞍山的服務。1969年,為方便在海星學校服務的修女,於靠近學校的窩打老山租用一個住它單位組成海星會院(何文田)(Etoile de la Mer-Homantin)。1989年,由於學生人數遞減,修會有意退出該區服務,便結束了團體。

1954年

1954年,在馬鞍山山頂建成了聖母聖心會院(馬鞍山)(N.D. du Sacré-Coeur, Ma On Shan),並開設一所小學、一所幼稚園和一間診所。後來因為居民移居九龍,沒多少居民留下,於1980年結束團體及其工作。

1947年

香港的第一間會院落成,取名愛明會院(Hermine),目的是開設一所小學和一所職業學校,也為接待過路修女之用。於是五位外籍修女即開設了聖羅撒小學及幼稚園。

 

| 澳門區傳教史 |

 

2018年

2018年,聖方濟小團體因修女人數減少而結束了。

今天,修會在澳門區共有兩個團體,分別是聖嘉辣會院及聖嘉俾額爾修院。四十多位修女在澳門分擔教育、堂區、青年牧民等傳教事業,並在默觀祈禱及殷勤接待中見證基督的臨在。

2017年

直至2017年,修會在澳門區共有三個團體,分別是聖方濟小團體、聖嘉辣會院及聖嘉俾額爾修院。

1980年

  1. 聖路濟亞團體主要為服務輕度精神病和弱智女病人而建立的。後來因修女年邁,護士人手短缺的情況下,於1993年結束此項服務,而團體也繼而結束。

  2. 1980年,另一個小團體建立,名叫伯利恆小團體(Bethléhem),主要協助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提供生活上的幫助。1988年由於樓宇結構出現問題而結束。

1976年

澳門第一個友愛小團體(Fraternity)建立,取名主顯小團體(Epiphanie)。她的建立是為回應大公會議後修會所走的深入人群,在人群之中一起生的傳教方針。團體於2004年結束。

1968年

澳門主教戴維理邀請本會修女出掌嘉模託兒所,修女們答應便前往氹仔建立聖嘉模會院(N.D. du Mont Carmel),除託兒所服務外,也參與聖善學校的教育工作。此會院於1984年結束。

1942年

聖嘉俾額爾會院(St. Gabriel)建成,特別為培訓初學修女。培育工作一直至1967年結束,傳教事業亦由培育轉為特別集中為庇護十二社會服務中心服務。1976年該中心改設為託兒所,而自此以後也一直便以服務託兒所為此會院的傳教事業。

1934-
1903年

總會長應澳門主教高若瑟(D. Jose Da Costa Nunes)之邀請,派修女到澳門聖仁伯爵醫院服務,成立松山會院 ( N.S. de la Guia)。1939年成立聖嘉辣護士學校,更於1958年向政府註冊,改名為「瑪利亞方濟傳教修會護士學校」。於1979年結束,與聖嘉辣會院合併。

1903年

11月27日會袓苦難瑪利亞修女應鮑理諾主教(D. Joao Paulino de Azevedo e Castro之請派了幾位不同國藉的修女來到澳門,繼續方濟會士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宏願:福傳、分施、生命、祈禱,會袓為這FMM團體取名為聖嘉辣會院(Sta. Clara)

1902年

苦難瑪利亞修女接受邀請在澳門的南灣畔,一處四百多年前方濟會士曾居住的舊地上,建立一個FMM團體

1633年

小兄弟邀請了嘉辣隱修會的修女來澳,在他們的會院旁建立了一所隱修院。當年教會內的女性仍未能出外傳教,但這群西班牙籍的嘉辣會修女就在這中國的南海岸邊,日夜為這龐然大國祈禱。成為最早來到中國的修女會。四百年來,許多的方濟會士,就從這裡進入中國內地傳教,更有獻上自己的生命!

1579年

方濟小兄弟來到這小城的海濱,這是前往中國大陸的門檻。在半山坡上築了一間小屋,沿著山坡開了一條路,放置了苦路十四處,在山路盡頭搭了一處靜修所(現山頂醫院之位置),竪立了一個大的石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