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零年代

一九五零年代之前,馬鞍山原是一片荒涼的山區,中間有幾個小小的村落,居民很少,日本人在這裡開闢了一個小型鐵礦廠,但出產的鐵礦並不多。
一九四八年之後,中國大陸很多人到香港定居,因為謀生困難,而且學識不多,只有用勞力賺取微薄的生活費,遂在馬鞍山採礦為生。他們中雖然有不少天主教教徒,但卻無人照顧他們靈性上的食糧。
一位剛自大陸來到香港的年青比利時籍胡文義神父(Eleuther Van Hoye);原在宜昌傳教,他見到馬鞍山的居民沒有接受天主道理的機會,而天主教徒又沒有人照顧他們,覺得非常心痛。他便自動要求來馬鞍山傳教,上級對他大力支持。
如此在一九五二年他在山上礦工聚集之處開辦了聖若瑟小堂及在山下碼頭的地方開設聖方濟堂。

一九五二年

四月二十五日,聖若瑟小堂落成。一九五五年十月四日聖方濟堂落成,於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升為堂區。為了使居民上下山方便,方濟會更為居民提供交通車服務使居民不用徒步往返。除此之外,方濟會士也分別在馬鞍山頂和山下開設了聖若瑟小學校,成績斐然。後來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的修女們也來協助他們工作。

一九七六年

 

馬鞍山礦場結束,大批工人為了謀生,只得外遷,因此,教友日漸減少,又於一九八四年,政府為發展馬鞍山地區,將山下聖方濟堂、修女院、幼稚園及聖若瑟小學校一切的用地收回,教友只得在山上聖若瑟小堂暫時容身。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八日,聖若瑟小學重新遷入位於恆安村的新校舍,以天主教方濟會聖若瑟小學命名,方濟會在一九八七年五月開始,借用小學校舍舉行主日彌撒,開辦聖方濟彌撒中心。山上的聖若瑟堂卻因為年老教友日漸老去或過世,只得很少教友參與感恩祭,聖若瑟小堂亦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停止服務。